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雨兰的博客

一些记忆,一些疼痛,一些孤独,一些闪电,一些思想,一些碎片……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雨兰,生于71年,90年开始发表作品,以诗歌和散文写作为主,也写美术评论、小说。作品见于《诗刊》《儿童文学》《少年文艺》《绿风》《诗选刊》《星星》《中国诗歌》《中国校园文学》《时代文学》《山东文学》《散文百家》《小溪流》《散文诗》《散文诗世界》《文学报》《美术报》《中国书画报》《书法报》等,多次被《知音》《意林》《读者》《名言与警句》等报刊转载,并多次获奖、收入《2011中国年度诗歌》《2013中国年度散文诗》《山东散文选》等70多种选集,出版有作品集数种。中国诗歌学会会员,省作协会员,市作协全委会委员等

读书的情味  

2008-08-27 12:14:46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这新浪新版博客增加了好多功能,可惜俺生性懒,也笨,不会用。但俺也算好学,看人家用俺就学着用。且说这几天,俺看见了网友对俺的评价,“风情”“敏感”等等,光评价俺“风情”的就好几个,惊(注:这惊是俺老家方言,不是吃惊的那个)得俺心都快跳出来了。这让俺想起单位书记对俺的评价:贤惠;单位另一领导是搞文学的,他不直接说俺土气,只婉转地说单位里的女同志都出墙了也轮不到俺;朋友的评价:傻气,老实孩子;俺自己定位:书呆子。

呵呵,闲扯几句,就算做博者按了,职业习气,请原谅,请看正文——

 

《读书的情味》

 

我觉得真正有情味的读书,应该是没有功利、在一种悠闲、平静的心境下进行的。悠闲,心境平和,没有功利,读起书来,心灵才能素淡,才能从容,也才能细细品味文字的妙处,而情味,才可慢慢地、不经意地漫上来,从人心的底处,从文字的底处。

有情味的读书,自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妙处,就像在静夜里煨茶,茶香袅袅地散了去,散了去,让人的身心都浸在这清幽的茶香里,温暖地渍着。一本书摊开在眼前,书中的文字在灵起来,动起来,飞翔起来,它们在你的眼前游走,在你的思绪里游移。你什么都不用去想,你是忘我的,但你又是自我的。此时,你还原成了你自己,一个真正的纯粹的生命个体,一个进入文字灵性的人。

说起来,我们的古人在读书时,他们是极讲究读书的情味的。像洪应明在他的《菜根谭》里说:“读《易》晓窗,丹砂研松间之露;读经于案,宝磬宣竹下之风”,“心地干净,方可读书学古”,像明人张潮的《幽梦影》上说,“读经宜冬,其神专也;读史宜夏,其时久也;读诸子宜秋,其致别也;读诸集宜春,其迹畅也”等等。读什么样的书,应在什么样的季节;读何种书,应在何种环境,会产生何种效应,古人都说得头头是道。我们古人的这种读书的讲究,这种细致,这种闲情逸韵,真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所不及。

《幽梦影》上还说,少年读书,如隙中窥月;中年读书,如庭中望月;老年读书,如台上玩月。真是妙论。这话也颇值得玩味。读书,自然是与年龄有关,与心境有关,与阅历有关。少年人没什么人生阅历,读书在他是汲取知识,丰富自己,也是认知世界的一种途径;成年人经历了人世的沧桑,世事洞明,心情淡定,读起书来,自然是如品香茗,如味世味——是细品,才能读出人生的况味,读出心灵的沧桑,读出书里面的光风霁月。

当代作家余华,在他的一本随笔集的前言里说,最近的三年当我写作这些随笔作品时,我重读了里面很多的篇章,我感到自己开始用品尝的方式去阅读了。我意外地发现品尝比喝更加惬意。余华的话,我深有同感。对照我自己二十多年的阅读经历,我觉得自己三十岁之前的阅读,基本上都是如饥似渴的阅读。那时,每每得到一本好书,总是怀着求知的心,急切地、认真地、庄重地把它读完。三十岁之后,我阅读的情形有所改变,我读书的速度开始放慢,读书的心态也开始变得从容、淡定,不仅仅是为了求知,更多的是品味,是欣赏,是思索,是陶醉。阅读,自然就成了一种幸福的享受,一种微醺的品味。就我个人来说,我觉得三十岁过后,浮躁气在一点一点地退去,而且不是为升学读书,不是为考职称读书,这样,读书,于是变得纯粹起来,越来越成为一种习惯,一种需要,一种心灵的需要,一种精神的滋养。尤其是每天晚上睡觉前,如果不读点什么,简直就没法儿入眠。倒不是通过读书催眠,或者说书有催眠的作用,而是,而是我觉得读书可以让人安眠,可以让漂浮着的心灵有一个温暖的、可以安放的地方。

尤其喜欢陶渊明《五柳先生传》里说的,好读书,不求甚解,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此话特别契合我的心意。想那陶渊明先生当是很懂得读书享受读书的情味的人,菊篱之旁,三两杯浊酒后,捧半卷经史书,读得欣欣然怡怡然吧。但他的这句话多被后人割裂成两段,前一段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,经常被人提起;而后一段“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倒常常被忽略了,真是可惜。依我理解,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当是一层面,而读书“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,又是一层面,此为读者与作者心弦相碰撞相和鸣相应也。而这两个层面,是不可以割裂的,联系起来才有意义,才有真味。自然,世人再如何说,渊明先生已不知了。不过,即便渊明先生现在尚活着,他也可能会微微一笑淡然地说: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——只管去喝他的酒,锄他的草盛豆苗稀的地去了——才不与人争呢。

今人之中,我所知道的深谙并懂得享受读书的情味的人,张炜先生当算一位,苏州的王稼句先生当算一位。张炜先生的读书情味,从他那深厚、广阔、醇美的读书、谈艺的文字里漫溢出,也自可看出,自可丝丝缕缕、浓浓淡淡地体味出。尤其是当我读到张炜先生的《筑万松浦记》、《万松浦记事》等系列文章时,心中涌上的总是阵阵感动与颤栗,为了构筑万松浦书院这个具有内美的心灵与精神的圣地,张炜先生倾多少心血啊!

万松浦书院,一个多么静谧可爱、充满奇趣而曼妙的地方,一听名字就足以让人神往了,张炜先生在文章里深情又欣悦地写到,“书院有一个不大的院落,它约有一百余亩。说它不大,是指它坐落在两万余亩的松林里,在大海之滨,在一条长河的旁边。我的写作与读书之处就在松林里,就面向了大海。一抬头就是松海之绿,就是波涛之上的各色船只。鸟儿们不停地在窗前嬉戏,探头向里观望……我心中是从未有过的清澈和安定,也是从未有过的多思和想念……”是啊,在这样的地方读书、写作,怎不让人清澈和安定!怎不让人多思和想念!“书院的规划、建设等,是以内美为精神内核的,是以执着求索的情怀为本质的”,在这样至美的地方,无论是读经、读史,还是读自己内在的灵魂,感受书院的精神与气质,都该是一种怎样绝美的境界!也足以抵达了古人的那种读易松间、读经松下的境界了吧。

张炜先生不仅自己欣悦于读书的境界,也让更多热爱读书的人拥有、体味,让更多的人去分享、去感受、去获得这种大美的精神与自然环境,然后留在心灵里,刻印在心灵深处。他做了一件多么好的大功德的事情啊!

读书,做文字的知己,书籍的挚友;读书,读出文字散发出的气味,读出文字里的风与月,读出生命的况味,读出文字深处的思想的光芒;读书,从心所欲,自适其适,乐事也,美事也,大幸福事也。

这也是我所认为和我所喜欢的读书的境界。

 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6)| 评论(19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